来源:
自从安装了挥发性污染物智能化监测监管系统后,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工业园区实现了园区布点监测全覆盖,该监测系统采用的是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设备。
先河环保公司总裁陈荣强介绍,公司在低碳板块早早布局,研制了二氧化碳自动监测仪、甲烷自动监测仪等设备,提升温室气体和碳排放监测能力,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绿色低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环保企业纷纷开始探索新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低碳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和低碳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绿色环保产业和低碳产业融合,有利于形成绿色循环体系。
短板加速补齐
“未来5年到10年,我国现存的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等一众短板会加速补齐,传统环境治理工作将在2030年左右收尾。传统环保产业将逐步由增量市场转入存量市场,现代服务业特性进一步凸显。”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的判断在行业内引发共鸣。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斌认为,从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来看,在商业模式上,环保产业将从过去以投资、建设为主的末端治理,转向高质量精益运营服务。
对此,常纪文认为,“十四五”期间,传统环保产业的增量市场还将继续扩大,2030年左右将出现增量和存量并举,并且相对更倾向存量提质增效。
关于未来存量市场的增长空间,行业企业大多持乐观态度。北京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其林分析说,虽然传统能源行业的存量业务短期会受影响,但新能源比例会持续提升,而且传统环境业务在工程服务之外还有持续运营服务,存量市场依然有比较大的空间。
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不断加强监测平台建设,设立了包括沙化土地、森林、草地等487个地面监测站,并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技术、高精度红外动态追踪摄像技术等多种环境监测技术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从聚焦空气、水和土壤的相关指标,到打造“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在低碳发展大背景下,环保产业边界不断拓展,环保产业与传统工业、制造业的关系也正在重构。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生态环保产业重点有望拓展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生态绿色化转型、绿色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产业边界随之进一步模糊。”赵笠钧表示。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执行会长、威立雅中国区副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黄晓军认为,未来环保企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企业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延伸,逐渐进入循环经济。不同领域的业务并举,会让企业内部产生新的利润,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和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减污与降碳两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相加,不是“降碳+”,或者“+降碳”,而是完全融为一体的。常纪文认为,降碳与减污之间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需要建立相关的协同制度,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统筹。同时,也需要环保产业积极转型,跟上市场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环保技术迎来变革
从高空俯瞰成都龙泉山脉,会发现在群山环抱中有一处“公园”。事实上,这座优美整洁的“公园”是四川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都市万兴环保发电厂(二期)。
通过多年努力,成都环境集团实现了固废处置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及专业化,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在低碳视野下,环保行业中具有降低工业企业生产能耗和排放技术的环保企业将会优先受益。常纪文表示,“环保产业将来一定会面临更加深入的技术革命”。
此前,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的环保科技工作要突出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当前,依靠资本跑马圈地的做法已式微,产业转向以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核心服务能力三大硬核驱动,科技创新作用进一步凸显。”赵笠钧认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将全面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构建绿色低碳的技术产业支撑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围绕碳排放监测与核算,绿色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及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协同处置等领域的产学研探索和数字化管理将成为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